3月9日,上海举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。据悉,2024年上海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,预计达 24.5 万人。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蒋乐来(03:02)
“金三银四”,又到了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冲刺阶段。2024年,上海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,预计达24.5万人。
3月9日,上海举办了一场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招聘会,汇集千余家企业,2.3万个岗位,也是目前“乐业上海优+”系列招聘计划中规模最大的一场。
人山人海之中,一张张青涩的面孔,一沓沓厚厚的简历,坚定或彷徨的眼神,想为自己在这座城市的未来之路找到下一块安稳的落脚石。求职、深造、薪酬、加班……在又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上,这届毕业生面临着什么?又在纠结什么?
招聘会现场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图
“8k-10k”是应届生普遍期待的薪资
当日,澎湃新闻记者现场采访了十余位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,有“211”大学学生,也有二本院校学生,而“8k-10k”是一个相对普遍的大家对于应届生薪资的期待。
“现实没有那么丰满。”一位求职学生对记者说。对于家在外地的毕业生来说,账并不难算。到手七八千块钱,交完房租,算上饮食,剩下的也就不多了。也有人说:“由于学校和专业的原因,工作可能不算难找,但是待遇不够,很多外地的同学也就没有选择留在上海。”
相比之下,一些上海本地的毕业生则对薪资没有看得太重。今年本科大四学软件工程的小李更看重企业本身,薪资“没有太大关系”。将法学作为自己第二学位的小黄同样家在上海,希望自己能在法律的道路上发展,对于众人调侃的律所前三年“自备干粮”也欣然接受。“比起薪资,对岗位的专业性更在意。”她说。
接受采访时,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也谈到两类求职者的区别。从人社工作开展的角度,周国良表示,本地求职者因为家在上海,在就业选择方面会受到家庭的影响,要为他们提供稳定的职业规划;而外地求职者面临的问题是较高的生活成本,要做的是降低他们来到上海的门槛和成本。
薪资之外,“加班”是大家最关心的另一方面。经历了一个月加班三四十个小时的车企实习,有人直呼“工资可以少一点,但是不想再加班了”,也有毕业生虽然盼着“少一点加班,少一点开会”,又马上表示应届生在这方面没有“议价权”。
对薪资有所期待的毕业生大多表示,相较于收入待遇,“内卷”和“加班”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接受。“工资高一点,加班在我接受范围之内就好。”“可以卷,只要薪资和努力成正比就可以。”